澜沧江

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自然文化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考察报告.pdf

本书是科学技术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中“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考察”项目的主要成果之一。基于多年的实地考察和广泛的文献资料,本书系统介绍了该区域自然类遗产、文化类遗产、非物质文化类遗产、旅游资源和民族生态文化资源基本情况:并基于以上考察

跨境流域水文变化归因及生态影响——澜沧江-湄公河案例 何大明等 著.pdf

跨境流域的资源环境问题,具有区域独特、问题敏感、归因复杂的极大研究难度。本书以研究基础较好、广受国内外关注的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为案例,分析跨境流域研究进展与水文地理特征;构建流域水环境变化监测与大数据平台;量化揭示流域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与梯级水电开发、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等驱动的区

澜沧江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pdf

本书为2008-2013年对澜沧江流域水文水资源考察研究的成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澜沧江流域概况、澜沧江流域水文过程及其时空变化、澜沧江流域降水卫星数据分析、澜沧江流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澜沧江流域水环境变化分析。

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考察研究.pdf

本书是科学技术部基础性工作专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考察”课题的成果集成,是一部比较系统的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专著。本书不仅阐明了澜沧江流域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类型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特殊性,而且揭示了香格里拉、西双版纳、中老缅交界区、缅

澜沧江水生生物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pdf

本书以澜沧江水生生物为对象,从物种资源调查及保护出发,全面总结了多年的调查成果,阐述了澜沧江鱼类、底栖动物、水生植物物种资源现状,并基于资源保护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书中首先介绍了中国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澜沧江流域的自然特征、鱼类地理区划及资源构成特点,并阐述澜沧江水生

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综合研究.pdf

本书在对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的目的、意义、任务、方法等进行概述的基础上,重点对水资源与水环境、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生物多样性与重要生物类群变化、生态系统本底与生态系统功能、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人居环境变化与山地灾害以及科学数据共享等各专题考察成果进行

澜沧江德钦段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方法研究 魏云杰等 著.pdf

本书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和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的主要成果之一。澜沧江德钦段地处“三江并流”腹地,山高谷深,活动断裂密集,岩体结构破碎,地质条件复杂而脆弱,地质灾害易发、频发。本书采用高精度遥感、无人机航测和地面调勘查等技术方法,开展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成灾机理及风险防控研

澜沧江流域农业文化遗产考察报告.pdf

  本书是科学技术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澜沧江中下游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科学考察”课题“自然遗产与民族生态文化多样性考察”主要成果之一。本书以多年实地考察和广泛文献收集为基础,系统介绍了澜沧江流域系统性农业文化遗产和要素类农业文化遗产的资源状况问题,并重点围绕稻作文化、古茶园

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人居环境与山地灾害研究.pdf

本书借助2009~2013年野外考察,收集的大量一手数据,建立了人居环境与生活状况对比调查数据集和湄公河流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数据集,完成了澜沧江流域中下游及大香格里拉地区山地灾害分布图和山地灾害及其危害数据集。基于上述基础数据,从流域人居环境各要素与山地灾害展开研究。

澜沧江流域植被格局及净初级生产力模拟研究.pdf

本书在澜沧江流域与大香格里拉地区综合科学考察的基础上,以多源遥感探测为主要技术手段,结合野外调查采样和模型模拟,对澜沧江流域植被分布格局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澜沧江流域复杂地形背景下的实际太阳辐射量模拟、流域气候因子的空间分异特征、流域植被格局现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