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

鲍立克在上海:近代大都市战后规划与重建.pdf

本书致力于追溯德国人理查德·鲍立克(Richard Paulick)从1933年到1946年在上海的生活与工作轨迹,试图重构鲍立克在上海的十六年,包括青年时期在德国受教育和短期实践对他的影响,同时也关注尤其是194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国家、社会和技术精英对现代性的追求如何体现在上海这一特定历史空间范畴内,以及鲍立克作为一个国际专业人士与不同群体、机构是如何在相互影响之下共同营造出一个发展共

功能性国际城市——基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理论的城市战略功能平台构建.pdf

本书上篇第1至4章阐述了功能性国际城市的研究背景,包括概念界定、研究理论基石、全球化和国家战略背景。中篇第5章重点阐述了功能性国际城市战略功能平台的构建,包括战略性枢纽功能平台、中央商务区战略性功能平台、科技商务区战略创新功能平台、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国际会展博览功能平台、国际旅游度假功能平台、文化创意战略性功能平台、城市共享空间功能平台、物流和国际贸易功能平台、特色小镇等十大类型功能平台,这部分论

城市生态学新发展.pdf

本书将城市作为跨越自然和社会科学,受人类过程和自然过程驱动,通过考察整合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各种途径,解剖新综合体的基本原理,探讨人类驱动力及其对城市活动空间分布、生态过程的影响,分析城市格局和生态功能的关系,对生物物理环境的影响。作者关注空间异质性对经济资源通量的影响,预测人类-生态耦合系统未来的挑战,将情景规划作为适应规划和管理活动的方法。本书反映了近10年来城市生态学以及城市生态研究的最新进展,

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览.pdf

《2015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主展览》是首届上海城市空间空间艺术季(Shanghai Urban Space Art Season;SUSAS)的重要成果之一,记录了艺术季主展览部分,包含主展览中的“一条主线、四个维度、七个板块”的精华内容。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系列活动以“文化兴市,艺术建城”为理念,首届艺术季由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共同承办,于20

理想空间(85辑):国土空间规划经验与实践.pdf

本书是理想空间系列丛书85辑。书中聚焦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案例,在梳理各层级编制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同济在各地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深入探讨不同视角和层面的国土空间规划经验,意在国土空间规划开展初期,形成规划设计案例范本,多层次解读了国土空间规划,讨论规划实践中出现的重点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思路,以供规划从业者参考与讨论,为下一步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提供更多的思路与有利的借鉴,对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研

宇宙的构筑:上海天文馆.pdf

本书介绍了新近落成的上海天文馆的建筑设计,作为全球最大的天文馆,上海天文馆吸引了高度的关注。本书详细介绍了设计理念、空间细部、建筑与展陈内容、与人、与城市的关系,更难进一步延伸到对宇宙探究的哲思。本书由大量精美的照片、图纸以及草图构成,文字篇幅短小精悍,文笔优美,既适合专业读者,也具有一定的公众适读性。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体会、理解这样一个出色的地标性建筑。本书内容包含上海天文馆馆长的序言、前言,e

自然遗产型景区及其周边农村居住环境研究——以武陵源为例.pdf

本书借鉴人居环境科学“融贯综合”思想,基于自然遗产型景区及其周边农村居住环境“生态一经济—社会”整体和谐发展建设理念,选取湖南省张家界市武陵源风景区为案例进行研究,指出武陵源及其周边农村居住环境的主要矛盾在于自然遗产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将主要矛盾分解为城市化现象严重、村镇建设无序、农民生存发展三大关键问题。全书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了村镇空间结构演变、村庄景观风貌建设、农村居住

高铁新城规划与开发研究.pdf

高铁新城是以高速铁路站点为核心,通常在农业用地上重新规划和建设的综合性新城。因高速铁路带动人口流动,而非货物流动的特点,高铁新城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具有高机动性(high mobility)的人群,包括投资者、区域性通勤者和企业家。每个新城规划都纳入了当地城市政府对于高铁站点带来投资机会和经济增长的诉求。本书以京沪高速铁路22个设站城市为案例,详细剖析了高铁站点对其周边地区和设站城市的影响,明确高铁新

憩行之变·低碳之机.pdf

骆天庆,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借助社会经济分层调研了中国当前不同阶层的公园游憩出行特征和意向差异,通过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上海和洛杉矶市)之间的分层差异比较推断公园游憩出行方式和意向随城市化和机动化水平的改变规律,并借助发达国家高机动化城市中富裕阶层的低碳出行意向,探求中国城市未来公园游憩低碳出行率的提升之道。研究旨在借助出行行为和意向性结论,指导合理的公园布局规划以削减出行距离和机动车出行频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城市化转型——进程与趋势.pdf

本书以二元城市化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城市化人口的二次转换模型,将改革开放后中国城市化发展划分为第一次转型(计划向市场)和第二次转型(数量向质量),认为城市化的第二次转型有内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结合对第一次转型的分析和现时人口结构转变、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观察,本书作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尽管局部省区的城市化水平仍然会保持快速提升,但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总体增速将会放缓。这个缓和期为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