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

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A材料和若干辅助材料。相关资料如下。(1) 产品投产量为:甲产品 800件,乙产品1 000件。(2) A材料消耗定额为:甲产品60千克,乙产品80千克。(3) A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为8元。(4) 全月实际耗用A材料140 800千克。(5) 全月实际耗用辅助材料的计划成本为90 112元。(6) 月末计算的A材料的成本差异率为-3%,辅助材料的成本差异率为5%。要求:采用定额耗用量比例法在甲乙产品之间分配A材料费,按耗用A材料费用比例分配辅助材料费,分配材料的成本差异,计

车间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共同耗用A材料和若干辅助材料。相关资料如下。(1) 产品投产量为:甲产品 800件,乙产品1 000件。(2) A材料消耗定额为:甲产品60千克,乙产品80千克。(3) A材料的计划单位成本为8元。(4) 全月实际耗用A材料140 800千克。(5) 全月实际耗用辅助材料的计划成本为90 112元。(6) 月末计算的A材料的成本差异率为-3%,辅助材料的成本差异率为5%。要

某企业2003年1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1)向客户预收一季度房屋租金15000元,对方以现金支付;(2)本期实现营业收入28000元,款项尚未收到;(3)本期应负担去年12月已支付的报纸杂志费800元;(4)以存款交纳上月应交营业税金7000元。要求:分别按现金收付制和权责发生制计算1月份的收入、费用和利润。 

某企业2003年1月份发生下列经济业务:(1)向客户预收一季度房屋租金15000元,对方以现金支付;(2)本期实现营业收入28000元,款项尚未收到;(3)本期应负担去年12月已支付的报纸杂志费800元;(4)以存款交纳上月应交营业税金7000元。要求:分别按现金收付制和权责发生制计算1月份的收入、费用和利润。 解:计算结果如下表  

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每生产一件该产品需A零件12个,假定公司每年生产品15万件产品,A零件的每次采购费用为1000元,每个零件的年储存保管费用为1元.(1)确定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2)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是多少?(3) 每年订货多少次最经济合理?

某公司只生产一种产品,每生产一件该产品需A零件12个,假定公司每年生产品15万件产品,A零件的每次采购费用为1000元,每个零件的年储存保管费用为1元.(1)确定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2)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是多少?(3) 每年订货多少次最经济合理?(1) A零件最佳采购批量= =60000(2) 该公司的存货总成本=12×150000/60000×1000+60000×1/2=60000(3) 订

2016年1月1日,南方公司授予本公司100名管理人员每人1000份股票期权,并与管理人员签订股权激励协议。协议约定:这些管理人员在本公司服务满3年,即可以5元每股认购本公司1000股股票。南方公司估计每份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15元。2016年有10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预计离开的管理人员比例将达到30%。那么2017年12月31日南方公司应确认费用的金额为(  )元。

2016年1月1日,南方公司授予本公司100名管理人员每人1000份股票期权,并与管理人员签订股权激励协议。协议约定:这些管理人员在本公司服务满3年,即可以5元每股认购本公司1000股股票。南方公司估计每份期权在授予日的公允价值为15元。2016年有10名管理人员离开公司,预计离开的管理人员比例将达到30%。那么2017年12月31日南方公司应确认费用的金额为(  )元。B

已知:A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为7000万元,变动成本率为60%。2008年该企业拟采用的信用政策为(4/10,2/30,n/60);预计营业收入为9000万元,将有30%的货款于销货后第10天收到,20%的货款于第30天收到,其余50%的货款于第60天收到,前两部分货款不会产生坏账,后一部分货款的坏账损失率为该部分货款的4%;收账费用为50万元。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8%。为简化计算,本题不考虑增值税因素,一年按360天计,假设2008年变动成本率不变。要求:计算该企2008年的下列指标:⑴应收账款平均收账

已知:A公司2007年营业收入为7000万元,变动成本率为60%。2008年该企业拟采用的信用政策为(4/10,2/30,n/60);预计营业收入为9000万元,将有30%的货款于销货后第10天收到,20%的货款于第30天收到,其余50%的货款于第60天收到,前两部分货款不会产生坏账,后一部分货款的坏账损失率为该部分货款的4%;收账费用为50万元。企业的资金成本率为8%。为简化计算,本题不考虑增值

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利用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或者保险评估机构,从事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或者编造退保等方式套取费用等违法活动。(  )

保险公司及其工作人员在保险业务活动中不得利用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或者保险评估机构,从事以虚构保险中介业务或者编造退保等方式套取费用等违法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