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朵云文库·书画论丛 渐江研究.pdf

本书为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三期资助项目,也是朵云文库书画论丛之一种。 渐江(1610-1663),新安画派开创者之一。《渐江研究》从六个方面对渐江进行了全方位观照。一、渐江生平;二、渐江遗民问题;三、渐江山水画风的成因;四、渐江山水画风格特征;五、渐江山水画美学思想;六、渐江画风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另有附录四种,涉及渐江年表、画目、画偈尺牍、传记评论等。 书稿资料丰富,其论述能做到论从史出,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篆刻艺术学通论.pdf

该书为陈振濂对篆刻艺术的各类知识的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整理,在运用资料和论证方法上采用比较自由的清新格调,从印学的论述角度,以审美的眼光,对篆刻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构架完整,分九个方面:印式、印篆、印技、印学、印家、印史、印谱、印制、印语进行阐述,入门级的篆刻爱好者,或有一定积累的专家,都可以从这部书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文字相对比较严肃却部随口海侃,涉及面广,而又专题性强。此次再版,新增高清彩图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艺术即历史---书画同体(典藏版).pdf

《艺术即历史:书画同体》是中国艺术史学者方闻教授毕生研究成果的集大成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方闻教授全面梳理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历史,并对诸多艺术史重要议题提出了全新见解,例如:每件艺术品都代表了艺术自身历史的重要时刻;书法与绘画在中国艺术中的核心地位及二者的历史关联;再现性绘画与雕塑在早期绘画史中的平行发展;晚期绘画史中被视作艺术家个人表达手段的笔墨;流派传承这一典范的重要性;收藏家的作用……方闻教

中国古代书法观念研究.pdf

《中国古代书法观念研究》原为作者的博士毕业论文,曾有较高的学术评价。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近年来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增加进来,形成全新的学术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的支持。中国古代书法观念史的研究是中国书法文化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理清中国古代书法发展史的重要切入点。本书围绕书法的本质特征梳理了从先秦、汉魏直至唐宋、明清的相关书法观念,揭示了书法观念发展的历史过程。作者重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书法美学.pdf

该书为是被公认为是当下最好的《书法美学》著作之一,是关于书法美学的“学理研究”,系统地阐述了书法美学的基本原理、形式法则及其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比较,见解独到又相当有深度。可以帮助读者打开思路、扩大视野,对书法美的存在、价值以及书法与生活的关系、所拥有的文化含义等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最早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后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相继出版,此次再版新增高清彩图240余幅,更为直观。

品物游心:中国文人的生活与艺术.pdf

上海交通大学新开了一家综合性博物馆,今年将举办多个展览,“品物游心—中国文人的生活与艺术”即其中一个特展。展览从文人士大夫精致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书斋出发,通过中国古代文人的文房之志、艺文之作、格物之趣、燕闲之乐,让观众一览文人群体的审美旨趣、对自然及生活本源的参悟以及在此影响下的艺术创作与工艺造物之面貌。本书为展览图录,包含百余件精致的金石、书画、典籍、工艺等,并遴选了交大校友、文化大师

书概译注.pdf

《书概》是《艺概》的一部分,汇集了刘熙载一生中关于书法艺术的卓见确论。《书概》共计收录246条论书札记,论述了书法艺术的诸多方面,"探源本,析流派,窥大指,阐幽微,明技法,以简赅之笔,发微中之谈"。本书对《书概》作了详细的注释和白话今译,相信对于普及书法理论、学习书法艺术史,皆有一定的价值。

俞致贞的艺术世界.pdf

此书分为上下两册,共收录了俞致贞三百多幅花鸟、人物画,以及二百多件其收藏的古玩字画。其收藏之丰,令人赞叹。使读者读来,也颇为玩味。她精研五代、宋、元、明、清的花鸟画典范之作,临摹历代名作真迹,包括花鸟册页、手卷、中堂。俞致贞坚持深入生活写生创作,对于花、鸟、树、石、蜂、蝶的造型,有深入的研究和表现。她重视写生观察,采撷于自然的花卉形象,研究自然环境中花鸟的物理、物态和物情。俞致贞的作品精细、富丽、

远东绘画.pdf

本书第一版出版于1908年,后又曾多次增订再版。在西方世界对东方艺术还缺乏足够了解的时代,作者以大英博物馆馆藏的东方书画为基础,参考日本等地最新披露的绘画名作复制品,写成了这部简明的中日绘画通史。作者通过介绍不同历史时期两国代表性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向欧美读者展现了东方艺术,尤其是中国、日本艺术独特的传统与观念,并对东西艺术发展历程与艺术精神进行了颇具启发性的比较,充分肯定了东方艺术的价值。宾雍不仅

篆刻艺术学通论.pdf

  列入这个“学术集”的文字,都是在三十年以来,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不同针对面,以及不同写作目标的条件下产生的研究成果。在这次编辑过程中,我向出版社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保持原书原样。许多著述,反映或者说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和理论视野;三十年间,也许观察视野更开阔了,研究水平更全面了,但没有当时的筚路蓝缕,没有当时的新硎初试,没有当时的发愿发力,没有当时的绮丽想象,没有当时的雄伟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