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表现中的隐喻:中欧学生眼中的建筑艺术.pdf

本书为来自同济大学、人民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以及瑞士伯尔尼大学、德国汉堡大学的共计23位同学撰写的31篇中英文中欧建筑考察随笔。同学们参观了北京奥体中心、上海城市规划馆、临港新城、安亭新城、德国柏林国会大厦、瑞士伯尔尼总督府、易北爱乐厅等建筑与城市规划新兴案例与经典作品,在行程中,同学们围绕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的立项、资金筹备、施工周期、设计形态、材料使用等各个环节,讨论各种类型的社会力量在其中的作用

中国风13世纪 —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pdf

中国风(Chinoiserie)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就在欧洲出现的一种艺术和文化文化艺术现象,而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可以作为中国风尚兴起的一个标志。不过,中国风(Chinoiserie)这一学术术语则要到19世纪才得以确定,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本书旨在通过配套的图片与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风在欧洲发展历史的轨迹。 中国风是西方

与正仓院的七次约会.pdf

正仓院是海外收藏唐代文物最著名的机构,原是日本于8世纪中叶在奈良建造的东大寺附属仓库。正仓院收藏的唐朝文物精美绝伦,备受日本当地及中国研究者、爱好者的关注。正仓院反映了大唐“最真实”的样子。 正仓院是唐代文化长卷中最绚丽的一段,扬之水先生自2012年起,一年一度赴正仓院参观,共计七次。正如她书中所说:“京城的银杏树黄了,京都的枫叶红了,便是与正仓院约会的花信,于是带着唐人故事走进正仓院。” 书中作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篆刻艺术学通论.pdf

该书为陈振濂对篆刻艺术的各类知识的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整理,在运用资料和论证方法上采用比较自由的清新格调,从印学的论述角度,以审美的眼光,对篆刻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介绍,构架完整,分九个方面:印式、印篆、印技、印学、印家、印史、印谱、印制、印语进行阐述,入门级的篆刻爱好者,或有一定积累的专家,都可以从这部书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文字相对比较严肃却部随口海侃,涉及面广,而又专题性强。此次再版,新增高清彩图

中国美术研究丛书·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pdf

《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古器物的图像表达方式问题,包括版刻、手绘和传拓这三种基本形态,并探讨古物鉴赏而产生的历史感、历史知识及象征性含义以及古器物及相关图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该书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论证充分,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

艺术100 外国艺术经典.pdf

该书是上海书画社第二编辑室策划的《艺术一百度》系列丛书之一。《外国艺术经典》特意选择了一群80后的年轻作者,试图提供新的观察角度和阐述方式。该书以广大艺术爱好者为目标群体,选取了世界范围最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一百件艺术精品,进行深入浅出、以点带面的系统解读。其内容在时间跨度上涵盖了从远古至二十世纪的各个时期,地域涵盖了亚、非、欧、拉美各大洲,既包括欧洲、地中海地区等以往外国美术史中介绍较多的作品,

朵云文库·学术经典·书学史(两种).pdf

本书为“朵云文库·学术经典”之一,由两部“书学史”组成,一为王岑伯的《书学史》,一为祝嘉的《书学史》。王岑伯《书学史》首次出版于1919年9月,本次为1949年后首次出版。两部《书学史》均系20世纪书法史研究的早期著述,今将两部《书学史》合于一册出版,并分别前加导读,具有较好的书法史研究与参考价值。​

中国艺术经典.pdf

该书是上海书画社第二编辑室策划的《艺术一百度》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从漫长的中国艺术史中,在浩如烟海的艺术案例中,以绘画、书法、建筑及石刻、园林为分类,总共选取了100例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艺术作品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点。该书以图文对照的直观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点带面的地勾画出了艺术史演进的线索,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达到对艺术史的宏观把握。正是如此,这本书也可以叫"中国艺

话语与运动 20世纪80年代美术史的两个关键词.pdf

本著作主要采用后结构主义符号学艺术史的理论,讨论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中的“话语”与“运动”的关系。80年代美术话语的分类和传播方式是本著作研究的重点。80年的会议和报刊杂志构成整个美术发展的公共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个时期美术发展的整体走向。在这样的公共空间中,各种话语呈现整一性关系,传统、现代和前卫话语互相影响,构成80年代美术整一性话语的基本轮廓。其中,既属于现代主义,又属于前卫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