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书法教育学.pdf

《书法教育学》是陈振濂教授在十多年的大学书法教学生涯中,潜心探索,逐步整理出一个现代书法艺术教学的体系。他总结十年教学经验、并为当代书法教育学提供学科构想的《书法教育学》著作。全书以分成七个章节:书法教育学的确立、书法教育观念学的形成、书法教学的质量、书法教学的内容体系、书法教学计划的准备与实施、书法教学过程与方法研究和书法教育学的发展趋势。书末附录日本书法教育研究和从书法本科教学到书法研究生教学

艺术中的东方与西方.pdf

自本杰明•罗兰的《东西方的艺术》于1954年出版之后,东西方艺术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便成为艺术史与文化史研究领域中一个长盛不衰的命题。这一文集是20世纪中期北美学界对这一重要命题的一次尝试性回答。本书由9篇专文组成,撰写人均为彼时美国艺术史、考古学和博物馆领域中的代表性学者,配合300余张图版,为读者再现了东西方在文化与美学观念上的交流与互动。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中国书法发展史.pdf

《中国书法发展史》是陈振濂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主讲的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国书法批评史课程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以大学程度本科、专科书法理论课程的讲授水平为基准,同时也适当考虑自学者的情况,列出了思考题与作业及参考文献,希望读者和学习本课程的同志认真按作业要求去做、以使自己的基础知识做到扎实系统。本书既可以作为理论文章来阅读也可以作为自学教材使用。《中国书法发展史》立足于书法发展史作为学科门类的出发点,

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全三册).pdf

本书为2018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以“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为主题的当代书法家邀请展的作品集和研讨会文集。为配合此次活动,本书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编,由“中国书法的理想”“当前书法的现状”“论文集”三个部分组成。收录当代书坛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理论家的创作作品与理论文章,全书图文并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该图书的出版将对今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形式与结构的变奏 方闻风格理论初探.pdf

《形式与结构的变奏:方闻风格理论初探》原系董少校的博士毕业论文,主要研究方闻风格理论。方闻(1930—2018)是一位杰出的美籍华裔艺术史家,他出生于上海。早年就读于交通大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任教于此直至退休,致力于中国艺术史研究,并推动美国两所博物馆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他借鉴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将形式结构分析引入中国古代绘画研究之中,取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富有阐释力的风格理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民国书法史论.pdf

本稿曾在《书法研究》1993年第2、3期上连载,以时间分期,列民国前期(辛亥革命前后)、中后期(即抗战军兴一1949年)的书法创作;又单列民国书法理论、民国篆刻创作与理论,共分四大章,概述了民国书法几十年的基本样态,并辅之以分析、推导、评论,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大历史事实,着意进行学术提示,从而勾画出这38年的历史状貌。尤其取“近代书法的出发点”作为导论,提出这一段书法时期的鲜明特征和独特定位,为读者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日本书法史.pdf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兴盛,中日书法家互动活动日趋频繁,使我们需要更多了解日本书法史的活动,《日本书法史》为陈振濂教授编著,全书从日本书法史、日本书法理论史、日本书法教育学等三个方面,涉及古代以及近现代日本书法发展的多方面,是了解日本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中国书法理论史.pdf

《中国书法理论史》是陈振濂教授在中国美术学院主讲的中国书法发展史、中国书法批评史课程的讲课录音整理而成本书以大学程度本科、专科书法理论课程的讲授水平为基准,同时也适当考虑自学者的情况,列出了思考题与作业及参考文献,希望读者和学习本课程的同志认真按作业要求去做、以使自己的基础知识做到扎实系统。本书既可以作为理论文章来阅读也可以作为自学教材使用。《中国书法理论史》从书法理论发展过程出发,通过对历代书法

楷书基础知识.pdf

本书《书法知识丛书--楷书基础知识》是《书法知识丛书》的其中一本。《书法知识丛书》着眼书法基础知识的普及而精心策划的一套图文并茂、简洁易懂的知识性丛书。通过介绍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五种书体的生成发展,并对每个历史时期的风格演变,依次叙述,以供书法爱好者与初学者置身源头,顺流而下,驰骋观赏。对书法的发展演化历程,可以窥其大要,理解文字源流与书法艺术的概貌,从而引起研究书法史的兴趣,促进书法学

艺术100 中国字.pdf

该书是上海书画社第二编辑室策划的《艺术一百度》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从漫长的中国艺术史中,在浩如烟海的艺术案例中,以绘画、书法、建筑及石刻、园林为分类,总共选取了100例最具代表性和知名度的艺术作品进行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点。该书以图文对照的直观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传统艺术,以点带面的地勾画出了艺术史演进的线索,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过程中,达到对艺术史的宏观把握。正是如此,这本书也可以叫"中国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