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

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pdf

本书尝试从文化史的观点省思历史上陶瓷修补术诸面向。既观察了清代宫廷陶瓷修补改装情况,以及乾隆皇帝对于缺损陶瓷的对应态度和补修理念,也讨论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针对中国陶瓷的金工镶饰和改装。在广泛搜集亚洲和欧洲锔钉补修术案例的基础之上,评估了区域间影响交流的可能途径。另外,还着重讨论日本史上所谓呼继、烧继和金缮技艺的源流及其对残缺美的赏鉴风情。

跨越两国的审美:日本和中国汉唐时期的文化交流.pdf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便已开始,至今仍保持着友好交往。历史文物作为历史发展的痕迹,见证了中日两国的文明演进和不可磨灭的相互影响。作为日本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奈良拥有众多古寺神社和历史文物,享有“社寺之都”的称号,被日本国民视为“精神故乡”。2022年系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5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在日本奈良县政府的支持下,以橿原考古所出土的与中国相关的100余件

视觉的震撼---西方现代绘画简史.pdf

本书是一部简要介绍西方现代绘画历史的小书,兼具专业性与普及性。全书分为五章,详细梳理和评述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脉络和成就。全书图文并茂,既历数各个历史阶段的艺术背景、重大事件、流派以及代表的艺术家,也高度重视艺术家的风格、语言和形式背后的历史语境,使读者能够较全面地认识西方现代绘画的发展阶段及其特色。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pdf

本书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书法评价的学术专著,由16位作者历时三年完成,约三十万字。本书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重点科研项目。由陈振濂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理论家及相关专家组成精干的写作团队。全书正文分《评判》《评估》《评审》《评论》四大部分,各有章节。以艺术学理论为根基,对“书法评价体系” 进行立体的展开,强调思辨性,是书法艺术理论思想建设方面近三十年来的又一力作。为打造有品

顾炎武书法研究.pdf

顾炎武,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 “三大儒”。在书法方面,顾炎武既是“帖学”的实践者,又是“碑学”的考证者。本书的作者钩沉史籍,对顾氏的访碑活动、书学来源、书学思想、书家交游、传世书迹,均一一梳理考论,并对其传世作品进行了品评,为后人研究顾炎武打下了充分的基础。

姜寿田书画理论文集-中国书法理论史.pdf

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入书学研究,曾编纂《先秦两汉成语纂诂》。1994年参与陈振濂主编《书法学》修订,并撰写完成《中国书法理论史》。1997年前后转向书法理论批评、美术史、美术批评。同时,开始关注新儒学、西方哲学、美学及艺术史理论。在书学研究中尝试运用艺术史与观念史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写作。文集共包括《中国书法理论史》《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现代书法家批评》《现代画家批评》《学术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