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

传神阿堵(中国人物画通鉴).pdf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史,领略其伦理教化、体道言志之类绘画功能观的流行变易,以及主题、风格、形式技法、美学趣味等等艺术要素和艺术呈现方式的错综延迁,并对人物画在古往今来各种时空条件下不断嬗变着的社会关系作一巡视,是《中国人物画通鉴》的基本宗旨。它以史论交互、点面结合、图文应对的叙述方式,按发展时序分为十册,尽可能丰富系统并且深入浅出地呈现中国人物画史全貌。《传神阿堵》为第二册,从各个角度论述

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pdf

本书尝试从文化史的观点省思历史上陶瓷修补术诸面向。既观察了清代宫廷陶瓷修补改装情况,以及乾隆皇帝对于缺损陶瓷的对应态度和补修理念,也讨论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针对中国陶瓷的金工镶饰和改装。在广泛搜集亚洲和欧洲锔钉补修术案例的基础之上,评估了区域间影响交流的可能途径。另外,还着重讨论日本史上所谓呼继、烧继和金缮技艺的源流及其对残缺美的赏鉴风情。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pdf

本书着力于梳理中国书法发展的五千年古代史和一百年近现代史,讨论文字与书法之关系、印刷与书写问题、材料工具对书法发展的影响、案头书与壁上书、书家身份与类型、时代变迁引起的形式和流派的审美变化等等。探讨什么是书法,书法艺术应该如何从既有的历史中抽绎出走向未来的“原动力”与“出发点”。

姜寿田书画理论文集-中国书法理论史.pdf

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入书学研究,曾编纂《先秦两汉成语纂诂》。1994年参与陈振濂主编《书法学》修订,并撰写完成《中国书法理论史》。1997年前后转向书法理论批评、美术史、美术批评。同时,开始关注新儒学、西方哲学、美学及艺术史理论。在书学研究中尝试运用艺术史与观念史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写作。文集共包括《中国书法理论史》《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现代书法家批评》《现代画家批评》《学术与思想:

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pdf

本书为第一部系统研究书法评价的学术专著,由16位作者历时三年完成,约三十万字。本书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重点科研项目。由陈振濂主编,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理论家及相关专家组成精干的写作团队。全书正文分《评判》《评估》《评审》《评论》四大部分,各有章节。以艺术学理论为根基,对“书法评价体系” 进行立体的展开,强调思辨性,是书法艺术理论思想建设方面近三十年来的又一力作。为打造有品

中国现代艺术史.pdf

本书探讨了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艺术发展历程。在深入探究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作者试图正本清源,以20世纪百年为维度,上溯1840年以来的近代历史背景,下启新世纪多元的当代艺术百态,从中国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的大时代背景入手,探究百年中国本土艺术在多元杂糅、中西互通的情境下如何从被动走向主动,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前现代走向现代的进程。

顾炎武书法研究.pdf

顾炎武,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 “三大儒”。在书法方面,顾炎武既是“帖学”的实践者,又是“碑学”的考证者。本书的作者钩沉史籍,对顾氏的访碑活动、书学来源、书学思想、书家交游、传世书迹,均一一梳理考论,并对其传世作品进行了品评,为后人研究顾炎武打下了充分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