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

顾炎武书法研究.pdf

顾炎武,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 “三大儒”。在书法方面,顾炎武既是“帖学”的实践者,又是“碑学”的考证者。本书的作者钩沉史籍,对顾氏的访碑活动、书学来源、书学思想、书家交游、传世书迹,均一一梳理考论,并对其传世作品进行了品评,为后人研究顾炎武打下了充分的基础。

陶瓷修补术的文化史.pdf

本书尝试从文化史的观点省思历史上陶瓷修补术诸面向。既观察了清代宫廷陶瓷修补改装情况,以及乾隆皇帝对于缺损陶瓷的对应态度和补修理念,也讨论了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针对中国陶瓷的金工镶饰和改装。在广泛搜集亚洲和欧洲锔钉补修术案例的基础之上,评估了区域间影响交流的可能途径。另外,还着重讨论日本史上所谓呼继、烧继和金缮技艺的源流及其对残缺美的赏鉴风情。

砚田百亩(中国人物画通鉴).pdf

随着《中国山水画通鉴》和《中国花鸟画通鉴》的相继出版,我们又推出了《中国人物画通鉴》。至此,经由不同面貌的门类艺术发展史组构而成的中国绘画通史,也就颇具规模了。就艺术独特性而言,中国人物画不如山水画和花鸟画,无论反映在形态史还是观念史上,它都具有与域外绘画更多的共性表现。个中缘由,也许与人物画题材不像山水、花鸟那样适合文人畅神寄兴,从而很少受到文入画价值体系的灌溉有一定关系。但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

姜寿田书画理论文集-学术与思想.pdf

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入书学研究,曾编纂《先秦两汉成语纂诂》。1994年参与陈振濂主编《书法学》修订,并撰写完成《中国书法理论史》。1997年前后转向书法理论批评、美术史、美术批评。同时,开始关注新儒学、西方哲学、美学及艺术史理论。在书学研究中尝试运用艺术史与观念史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写作。文集共包括《中国书法理论史》《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现代书法家批评》《现代画家批评》《学术与思想:

传神阿堵(中国人物画通鉴).pdf

纵观数千年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史,领略其伦理教化、体道言志之类绘画功能观的流行变易,以及主题、风格、形式技法、美学趣味等等艺术要素和艺术呈现方式的错综延迁,并对人物画在古往今来各种时空条件下不断嬗变着的社会关系作一巡视,是《中国人物画通鉴》的基本宗旨。它以史论交互、点面结合、图文应对的叙述方式,按发展时序分为十册,尽可能丰富系统并且深入浅出地呈现中国人物画史全貌。《传神阿堵》为第二册,从各个角度论述

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pdf

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在1999年盛大举办了“The Embodied Image: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the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特展,方闻先生的这篇《中国书法:理论与历史》是展览图录中的两篇导论之一,内容今天读来仍然极具价值。方先生书法史研究的特点、成就与带给我们的启示大致有以下六点:积极为书法史寻求一系列年代与作者确定的作品、重视

姜寿田书画理论文集-中国书法理论史.pdf

作者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介入书学研究,曾编纂《先秦两汉成语纂诂》。1994年参与陈振濂主编《书法学》修订,并撰写完成《中国书法理论史》。1997年前后转向书法理论批评、美术史、美术批评。同时,开始关注新儒学、西方哲学、美学及艺术史理论。在书学研究中尝试运用艺术史与观念史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写作。文集共包括《中国书法理论史》《当代国画流派地域风格史》《现代书法家批评》《现代画家批评》《学术与思想:

荷物志:博物馆里的千年荷韵.pdf

本稿为以浙江省博物馆编的文物普及读物。荷花在华夏文化中,是一种非常独特的花卉。它集花、叶、香三美于一体,亭亭玉立,出泥不染,象征着清丽素雅的气质和高洁淡泊的情操,素有“花中君子”的美称,是历代文人骚客吟咏的对象。莲花纹作为我国的传统装饰题材,至今仍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历经数千年漫长的历史演变,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装饰形式。本书聚集了中国几千年以荷花为主题的文物,将“花”与“器”相结合

焕烂求备(中国人物画通鉴).pdf

随着《中国山水画通鉴》和《中国花鸟画通鉴》的相继出版,我们又推出了《中国人物画通鉴》,至此,经由不同面貌的门类艺术发展史组构而成的中国绘画通史,也就颇具规模了。就艺术独特性而言,中国人物画不如山水画和花鸟画,无论反映在形态史还是观念史上,它都具有与域外绘画更多的共性表现。个中缘由,也许与人物画题材不像山水、花鸟那样适合文人畅神寄兴,从而很少受到文人画价值体系的灌溉有一定关系。但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

陈振濂学术著作集·中国画形式美探究.pdf

本书以“形式”为中心、“美学”为观点,从中国画本身来提出美学问题,强调形式自身作为一个系统的存在,列举了折枝与全景、计白当黑、皴法美、骨法用笔、墨分五色、破墨与积墨等形式语汇的历史内涵与审美内涵,以及与其他元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与独特性,自身系统内部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的分合的有机性,以及创作主体的人与描绘对象的社会自然在形式中的协调与互为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