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与艺术史研究(121)

服物佩好无疆:东西文明交汇的阿富汗国家宝藏(增订典藏版).epub

2017年3月,一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走进故宫博物院,以“浴火重光”为题,在午门东雁翅楼盛大展出。展览主题彰显了这批珍宝极其特殊而惊险的传奇经历,吸引广大中国观众的目光。故宫展览结束后,这批珍宝先后赴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等 6 地巡回展出,所到之处皆掀起公众对阿富汗文明与文化关注的热潮。此展原计划第 7 站抵达南京博物院,之后即将离开中国。机缘巧合的是,为配合“亚洲文明对话”,国家博物馆将

中国风:13世纪至19世纪中国对欧洲艺术的影响.pdf

中国风(Chinoiserie)是自13世纪晚期开始就在欧洲出现的一种艺术和文化文化艺术现象,而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北京)受到元世祖忽必烈接见这一事件可以作为中国风尚兴起的一个标志。不过,中国风(Chinoiserie )这一学术术语则要到19世纪才得以确定,被用来形容受到中国或者更宽泛一些的远东文化影响的欧洲艺术潮流。本书旨在通过配套的图片与文字为读者勾勒出中国风在欧洲发展历史的轨迹。中国风是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 夏山图 永恒的山水.pdf

艺术史家方闻的《:永恒的山水》,对于整个美国普林斯顿学派的中国艺术史研究进程而言,是一部里程碑性的专著。该书通过四个章节,分析了8世纪至18世纪中国山水画视觉语言与构图的发展变化。此次中译本增加了学术导读,以及节选了六篇相关文章作为附录,藉此读者可以对方闻的学术思想与研究理念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该书系上海书画出版社“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之一。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 宋元绘画.pdf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建立收藏的黄金时期,时任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特别顾问的方闻是这项事业的重要的领军人物,他说服王季迁,将自己收藏的二十五件佳作捐赠给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批旧藏,填补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东亚艺术收藏的重要空缺。同样,这二十五件作品也被业内公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核心部分,方闻在同事何慕文及学生王妙莲的协助下,对这二十五件作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于1973年1

思远道: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年度论文选(2022).pdf

本书收录中国美术学院硕、博研究生年度优秀论文20篇,以黑白色印刷,文章编排以研究方向划分。所收论文涉及卷轴、文献、美术史、视觉文化、金石考古等多个方向,均为学院研究生2022年度的研究成果。本书是中国美术学院“思远道:艺术人文学院研究生学术论坛”的论文集,该论坛为学校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与发展。在语言与图像的深处思想,艺术人文学院不断追求一种日常而持久的交流与对话

中国材质艺术·艺术与物性.pdf

本书是享誉国内外的美术史家、艺评家、策展人巫鸿提出的关于“材质艺术”这一最新概念的学术著作。“材质艺术”是艺术研究和艺术批评中的一个新观念,指的是特定材料在艺术表现和表达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由此构成艺术发展和创作中的一个长远传统和重要方面。由于任何艺术品都由具体材料制成,“材质”这一观念超越了时代和地区的限制。“中国材质艺术”通过专题分析的方式,针对中国艺术中的各种材质,展示不同材料的开发和使用在中

画马两千年.pdf

本书将中国两千年的画马历史汇集成册,浓缩了人类以艺术的形式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和挚爱。人--象征着社会的力量,马--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人与马的主从结合,意味着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画马是一个时代的精神体现,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美学追求。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自西汉末年到整个二十世纪的画马历史,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爱马、驯马、养马、相马、识马和驭马的各个历程。纵观中国两千年的画马经历,可谓异彩纷呈:汉

方闻中国艺术史著作全编 心印中国书画风格与结构分析研究.pdf

《心印》一书从研讨中国山水画建立语汇开步,用“视觉造型结构分析”来描述唐宋山水画家,逐步处理模拟三维空间幻视的过程。全书集中体现了作者以“视觉造型结构分析”为基本思路,来鉴定古代书画作品的真伪、断代定位与艺术风格分析,由此可以见到比较详细的实际运作及其结论。同时,作者又密切联系与作品相关的社会背景,由浅入深,博引旁征地从当时政治、哲学、文学等思潮中寻绎艺术风格演变的历史依据。因此,这部著作所呈现的

书法·城市·空间.pdf

本书从城市开发与设计的角度探讨书法与城市及空间三者之间的关联与互通,探讨如何借用书法的章法特征观照二维的图纸和立体的空间。城市的设计,需要丰富的想象力,也需要拥有将自身庞大的身体置于小小纸片之中的能力。这种心怀万物诉诸笔端的能力便是书法的世界。书法家善于在纸上驰骋,想象力在笔墨与纸张的融汇中奔走跳跃。正因如此,亚洲的城市空间开发和建筑设计,更需从书法中获得灵魂和启迪。本书的写作初衷正源于此,所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