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颗粒物

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pdf

  本书阐述了我国环境污染与健康风险关系研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大气细颗粒物的毒理与健康效应”的布局、定位和资助项目情况,同时邀请领域专家对于计划资助项目在大气细颗粒物毒性组分的来源、演化与甄别,大气细颗粒物的暴露组学,大气细颗粒物健康危害的流行病学

京津冀细颗粒物相互输送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pdf

《京津冀细颗粒物相互输送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在典型输送通道上开展了地面和雷达相结合的立体加强观测,分析了不同高度处大气PM2.5的输送特征,解析了输送通道上大气PM2.5的来源。进而建立了区域大气PM2.5传输通量的量化方法,对京津冀区域PM2.5传输通量进行测算,确定不同季节和

纤维捕集细颗粒物的数值模拟.pdf

  纤维除尘装置(设备)广泛应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众多领域。纤维过滤器在捕集过程中会在滤料表面形成颗粒枝簇结构,对颗粒物的整体捕集效率高,但是对于细颗粒物(PM2.5)的分级效率仍然难以满足越来越严格的排放要求,对其进行设计和运行的优化是目前众多纤维除尘应用的实际需求。对纤维除尘

“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9年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23.1%,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2020年1月至8月,这一比例达到86.7%,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正在成为常态。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  )。

“十三五”时期,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来自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与2015年相比,2019年细颗粒物(PM2.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浓度下降23.1%,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年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2020年1月至8月,这一比例达到86.7%,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蓝天白云的好天气正在成为常态。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主要得益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