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考察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 1966-1968. 生物与高山生理.pdf

《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西藏科学考察队于1966年—1968年间在我国西藏自治区珠穆朗玛峰地区进行的综合考察工作总结,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科研成果。《报告》按地质、古生物(一、二、三册)、第四纪地质(包括新构造)、自然地理、现代冰川与地貌、生物与高山

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质.pdf

本书是中科院登山科学考察队对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质研究的总结。内容包括:地质、构造、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

广东丹霞山动植物资源综合科学考察.pdf

本书介绍了丹霞山的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研究了植物物种多样性、动物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植物区系、动物区系;并对相关生态环境资源、植被景观资源、景观区划、生态过程等进行了科学评价;探讨了丹霞山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政府部门开展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管理等方面的

川西地区大型经济真菌.pdf

本书阐述了川西地区大型经济真菌的种、属组成,种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分布和经济价值,全书共记载经济真菌245种。

西藏自然地理.pdf

《西藏自然地理》是《西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之一。该书对西藏自治区及其邻近区域的自然地理基本特征、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物和动物进行了全面描述;研究了区域分异规律,对西藏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综合自然区划,并作了分区描述。本书是我国第一部西藏区域

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综合科学考察(定制版).pdf

本书是在贵州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综合考察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科学考察专著,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总论,介绍了此次科学考察取得的进展;第二章为气候土壤概况,详细介绍了杜鹃生长与生态气候相关性、土壤成土因素、理化特性及重金属污染状况;第三章为生物多样性,介绍了藻类、大型真菌、苔藓

西藏南部的沉积岩.pdf

《西藏南部的沉积岩》是1973—1976年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野外工作和以后两年室内研究的科研成果的一部分。共包括三篇学术论文。分别对雅鲁藏布江-象泉河沉降带的一系列沉积岩系的特点、沉积岩相带的划分、沉积作用演化历史和沉积模式,以及硅岩和含砾板岩的分布、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特点和成

库姆塔格沙漠研究.pdf

本书揭示了库姆塔格沙漠的形成时代及演化历程,阐明了风沙地貌的类型、分布及羽毛状沙丘的形成发育过程,阐述了研究区的基本气候要素、气候变化特征、水文过程及水资源利用,论述了动植物区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并以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了沙漠动态与区域景观格局。

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 : 1975 : 气象与环境.pdf

《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报告》是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和中国登山队共同组织的珠穆朗玛峰科学考察分队,于1975年参加登山活动,再次对珠峰北坡进行综合考察的总结。按地质、气象与环境、高山生理等专册出版。 气象与环境专册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气象考察报告共10篇,主

南迦巴瓦峰地区生物.pdf

本书是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队生物组1982—1984年对我国西藏南迦巴瓦峰地区生物区系考察的总结,它是目前有关南迦巴瓦峰地区生物最全面、最详细的一部专著。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对南峰地区的维管束植物[210科、1106属、3768种(包含蕨类植物门41科、108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