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

东北草本植物志. 第六卷.pdf

本书(第六卷)共记载我国东北产草本植物22科,78属,210种,23变种,9变型,其中包括1杂交种,10栽培种,1栽培变种。内容有科、属、种等的特征记载及检索表,并有属、种等的主要文献,种的生境、产地、分布、用途和图版(120幅)等。于卷末并附有新种记载(附录Addenda)、中

曾侯乙墓陪葬坑.pdf

1999年,曾侯乙墓西侧发现南北成列的5个陪葬坑,其中K2~K4等3个陪葬坑发现装满食物的瓮、罐等陶容器,K1出土467件构件、工具类青铜器。青铜构件用于连接木质杆件,通过构件之间的相互搭接,由此可组成一座可拆装的帷帐。出土时,帷帐的木质杆件、框架之外的有机质部分已经锈蚀,经多年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 第16号.pdf

本号《集刊》发表华北地台型寒武纪、奥陶纪地层及其古生物的四篇论文。 《安徽滁县和全椒寒武纪三叶虫》一文描述寒武纪三叶虫17属16种12未定种(其中3新属16新种),文中特别指出该地区上寒武统三叶虫呈现东方动物群中华北型与东南型的混合型三叶虫动物群;本文为“生物-环

秦岭西段及甘南地区昆虫.pdf

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就考察地区昆虫区系的组成、成分及分布特点、与周围地区的区系联系和区系起源及演化等进行了研究和系统总结。第二部分共记述5纲24目229科1725属3286种昆虫。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 第21号.pdf

本号《集刊》刊登了有关叠层石、介形类、六射珊瑚等四篇论文。 《安徽北部晚前寒武纪叠层石》一文描述了叠层石20群、43形,其中7新群、25新形、2未定形。文中探讨皖北前寒武纪叠层石的组合,对比以及形成的古环境。 《桑干河中下游流域更新世介形类及其地质

中国两栖动物系统检索.pdf

本书就我国迄今发现的两栖纲动物204种或亚种,其中包括待发表的10个新种,分隶35属11科3目,分别按蚓螈目、有尾目、无尾目的特征分科、属、种以及蝌蚪和卵制成检索表。并扼要地叙述了两栖纲和各目、科的主要特征。文内附有插图106幅,图版ⅩⅦ幅,读者可从检索表和特征图鉴定种类。最后有

东北木本植物图志.pdf

东北木本植物图志内容提要 东北木本植物图志是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根据该所于1950——1952年三年间在东北各地区采集调查的结果而集体写成的。这本木本植物图志的出版,是在解放之后,东北首次出现的一本系统性的和全面性的东北木本植物著述。 这本图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 第22号.pdf

本号《集刊》汇集五篇学术论文。 《浙西石炭纪植物群》一文详细地描述了植物化石24属50种,讨论浙西石炭纪植物群性质与国内外相关植物群的对比,提出了对化石层时代的意见。为浙西石炭纪植物群较系统的首次研究成果。 《湖南郴县华塘长兴期腕足动物》一文描述4

中国主要植物图說. 蕨类植物门.pdf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中国主要植物图说”的一个分册,内容是专门论述中国常见的“蕨类植物”的分类与分布。全书共选载蕨类植物42科、130属、437种,内346种有记载和插图。全部有中名、拉丁名、分布及用途。本书所收种类占全国蕨类植物的1/3弱。 此书可供

乳源莱山六朝至唐时期墓葬发掘报告.pdf

本书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乳源莱山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的报告。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莱山遗址六朝至唐时期墓葬的发掘和整理情况,对墓葬进行考古分期及相关研究,并对墓地属性、墓葬的埋藏学观察、葬俗演变以及文化特征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该批墓葬年代关系完整,时间跨度大,墓葬保存状况好,结构特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