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

历史建筑的再生.pdf

本书是日本当代著名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再生的建筑设计家野村和宣的力作。自2014年在日本出版发行以来,在业界备受赞誉。本书通过具体的建筑工程案例阐述了都市历史建筑更新与保护的方式方法,即街区中具有历史文脉信息的老建筑物如何通过特别的设计与修葺手法在都市中以新的活力存续与再生。书中,作者通过对已完成的四个重大设计项目解读,结合丰富的照片及第一手图纸资料,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设计思想及手法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

特拉维夫百年建城史 1908—2008年.pdf

本书介绍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的百年建城的历史,特别是现代主义运动在此留下了极为辉煌的一页,使其因现代主义建筑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通过本书的出版,期待能为大众及专业人士提供一个解读来自异域的城市文化的独特视角,同时这或也可为上海的城市建设与保护提供另一维度的参考与借鉴思路。本书的主要内容有八个部分,分别为“梦想之城”“神秘之城”“土地”“早期街区”“纸上绘城”“希伯来城”“勾勒城市”“

浙闽风土建筑意匠.pdf

随着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住居文化面临着极大的危机。对建筑样式的地域性研究不足,使得对传统民居的独特性、地域性的探讨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书以浙闽地区293件传统民居案例作为地域性比较分析的案例,综合探讨风土建筑的特征,总结出浙闽风土建筑谱系,发现浙闽地区风土建筑存在着一个理想的标准样式,这个标准样式具备当地从唐宋以来一直延续的传统建筑做法。且其祖型可以推断为宋代以前中原地区汉民族建筑

理论·历史·批评(二).pdf

本书是“王骏阳建筑学论文集”丛书第三册,共收录了15篇文章,其中包括对于中国近现代建筑理论的起源开端的再反思,以及多篇中国当代建筑的评论,涉及非常建筑(张永和)、大舍(柳亦春)、TAO迹(华黎)、OPEN(李虎&黄文菁)、袁烽、刘家琨、王方戟、阮昊等建筑师的工作。如果说丛书前两册——《理论·历史·批评(一)》和《阅读柯林·罗的<拉图雷特>》更偏向于西方当代建筑理论的思考和阐释,《理论·历史·

阅读柯林·罗的《拉图雷特》.pdf

本书收录了建筑理论学者王骏阳教授自2005年以来陆续写成的关于柯林·罗(Colin Frederick Rowe,20世纪最为重要的建筑理论家、评论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对当代中国建筑学有重要影响)研究的文章,其中既有译著的导读,也有翻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和相关文献资料的研究;既有教学资料的记录和整理,也有会议发言的后续成文。柯林·罗在建筑学界的重要性从未被低估,然而其令人琢磨不透的文风和无所顾

建筑文化研究 第5辑.pdf

《建筑文化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主办、胡恒主编的建筑理论文集,由国内(包括台湾)著名建筑学府的最重要学者任编委(包括范景中、夏铸九、丁沃沃、王骏阳、葛明、朱涛、赵辰等),每辑由来自大陆及港澳台地区的多位学者撰写或翻译理论文章,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第五辑收录了两岸多位学者的建筑研究性文章,如台湾学者徐明松关于建筑师王大闳的研究《中华路26号》《王大闳对中

理论·历史·批评(一).pdf

本书是理论、历史、批评三类建筑学文章的合集。包括西方建筑史,如主线历史、柯布西耶、皮拉内西等议题;当代建筑及建筑师,如库哈斯、斯蒂文·霍尔、赫尔佐格等的思想和建筑作品;当代中国的建筑事件的评论,讨论了大量建筑学的理论关键词、理论脉络、理论视角和立场。作者从“理论何为”开始,反思了当代的建筑理论教学;《勒·柯布西耶Vers une architecture 译名考》,以原书的内容为基础,详细探讨了各

新观察 : 建筑评论文集.pdf

本书是史建为《城市·空间·设计》杂志策划的建筑评论专栏“新空间”的全部24期内容合集,每期由史建策划,邀请数位建筑界著名学者、评论家等围绕某一主题撰文,集成一本小册子夹在杂志中。专栏旨在集中探讨当代城市与建筑设计方面的话题,主要对现代建筑以来中国建筑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围绕实验建筑与当代建筑、当代建筑的三重视点、什么是人民的建筑、新陈代谢运动论、现代建筑与建筑师、当代建筑与建筑师、建筑双年展评论、

异物感.pdf

“异物感”是作者用来描述当代人造环境总体感觉的一个词。它既是模糊的感觉,同时也是确切的追求,它左右着人们感受万物的方式。在本书中,作者延续之前的思考轨迹,以一种独特的当代视角,将建筑作为考察对象,在审美和伦理问题之间架立桥梁。本书收录了12篇文章,可谓一本“心不在焉”的建筑评论集,仿佛一直在谈论建筑和城市,留意的却是大千世界事物间的深层联系,与“人”密切相关的、根植于历史经验的广阔空间。它提到的“

上海老城厢百年:1843-1947.pdf

本文就19世纪中叶以来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主导特点,分别从城市平面格局变迁、城市管理技巧、土地产权争夺与地理信息转译的角度,从宏观视角到中观层面,从空间表现到社会结构调整,全面探讨老城厢在租界的影响下形成的快速而激进的城市现代化过程。第一阶段1843—1895,社会变化对老城厢产生间接影响;第二阶段1895—1914,老城厢开始试探性学习租界城市管理方法;第三阶段1914—1927,老城厢全面学习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