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

乡土未来: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和土质建筑保护.pdf

本书是201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乡土建筑科学委员会和土质建筑科学委员会联合年会暨“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和土质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该论文集将汇集国际最前沿的有关乡土建筑和土质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包括五个主题:一、乡土建筑与土质遗产的特征、价值与保护;二、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建筑和土质遗产保护的困境及可能性应对;三、当代乡土建筑与土质遗产保护方法与技术创新;四、面向地方发展的乡土建筑保

建构理论与当代中国.pdf

建构理论是西方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它从建筑的物质性出发讨论结构、建造和形式表达艺术的关系。《建构理论与当代中国》立足于探索建构理论对中国建筑理论思想建设和建筑设计文化的意义,邀请中国的学者和建筑师对建构理论的翻译、建构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和转化、建构在中国的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探讨。编者以2011年底在上海举办的“建造诗学:建构理论的翻译与扩展讨论”国际研讨会的学术成果为基础,包括美国、澳大利亚、瑞

抢救记忆中的历史.pdf

本书选录了22篇建筑口述史的采访记录。包括:改革开放政策开拓者张钦楠先生的访谈;罗小未、钟训正、高亦兰教授谈早期建筑教育;第一代建筑师谭垣、汪坦的留学与工作经历;张镈先生谈北京“夺回古都风貌”,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谈中国银行总部设计,陈式桐先生谈1949年以后东北建设,郭敦礼先生谈在香港的建筑实践,赵秀恒教授谈上海3000人歌剧院的建设,薛求理教授谈上海戏剧学院与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设计;邓述平先生谈

媒体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视野.pdf

本书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支文军教授30多年来在国内学术期刊和专业图书上发表的论文为基础整理而成的学术专著,收录作者精选的约37篇论文,主要选择从宏观层面上对中国当代城市和建筑等相关论题进行研究的评论文章,分“中国·当代”“西方·当代”“国际·中国”“前线·报道”“媒体·评论”等五个篇章。本书适合建筑理论、建筑评论、建筑传媒、建筑设计等专业工作者和学生阅读。

修复理论.pdf

本书是当代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奠基之作,内容主要包括八章正文和七章附文,其中既有布兰迪曾经发表的论文,也有以中央修复研究院的教学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的文章,涵盖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涉及修复的概念,艺术品的本质、时间性与空间性,伪造的判别,残缺的整合,古锈的保留等论题;提出了可识别性、可逆性、预防性修复等重要原则。本中文版还包括《修复理论》意大利文版及英文版的序言、重要的导言性文章及补充阅读材料

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第四辑):地方记忆与社区营造.pdf

本辑收录了口述访谈记录、口述史工作经验交流及论文,以及历史照片识读近30篇,包括金振声、刘先觉、巫纪光、黄汇先生谈建筑教育人生;黄锡璆、阚永魁教授谈早期留学经历;1949年后上海第一幢现代化智能型办公楼联谊大厦、厦门市园林植物园、花园饭店的建筑实践;漳州南靖塔下匠师张羡尧、临清冀家大院及贡砖匠作师傅孔德富与赵安庆、泥瓦“把头”张万龙的讲述;青岛俾斯麦兵营建筑考察、马来西亚华人建筑文化遗产保护、水石

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集要(1-8).pdf

本套《中国古代建筑文献集要》按照时代顺序,精选先秦—五代、宋辽金元、明代、清代涉建筑的文献,全书分为8册,共选文620余篇,内容涉及历史脉络、建筑文化、建筑技术、建筑制度及著名都城营造等方面内容,力求通过文章的遴选描绘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发展的轨迹。全书文章编排按作者生卒年代顺序,兼顾当事之历史人物的时代顺序;作者等年代不详的文献按照事件发生的年代等线索酌定编排顺序;单篇篇目按照提要、作者简介、正文

都市演进的技术支撑.pdf

本书是关于上海近代建筑史的研究,以上海近代建筑设备特质及社会功能探析为出发点,将核心问题聚焦于近代建筑设备演进与上海都市现代性的关系;以上海建筑设备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间为研究的时间区间和纵轴,分别从技术、制度、产业和文化等方横向切入,通过文献挖掘、实物调研、案例分析与人物访谈获取大量史料,并加以分析与归纳,勾勒出上海近代建筑设备演进的脉络。本书是国内第一次对建筑设备历史研究的专著,也是对上海近代建

古城新生: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4届毕业设计暨祁县古城更新实验.pdf

本书记录了2014年作者指导的同济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过程、作品及思考,毕业设计选题在山西祁县,课程实验性在于教师并不给出具体的设计题目,而是学生通过自己对古城的走访,发现问题,自我命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从古城的发展原力到地方身份,从社区经营到场所再生,从游居平衡到文化体验,书中以6个线索,从理论角度梳理了祁县的当下问题,进而选择博物馆、古城墙、古城社区等独具特色的地方,

活化建筑经典——上海文物建筑保护利用案例2010—2019.pdf

本书选择上海2010—2019十年间完成的文物建筑修复与改建项目,通过对文物建筑历史的回溯,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原则与建成后的状况,以及后期使用情况,为活化文物建筑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上海的文物建筑多集中在城市空间,植入民生功能后,可以高效、便捷地提升市民的历史文化滋养,益于城市更新发展。本书整理介绍了近10年间上海在市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及公共空间转化的成功经验,展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人文关怀的城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