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

迈向健康城市.pdf

致力于优化公共健康和提升健康公平,本书是提供重新联系城市规划和与公共健康实践之详细路径并深度讨论体制建构的第一本著作。作者提出了城市规划必须回到其起点,即公共健康和社会公平议题。本书的主题——“健康城市规划”提供了一个新的决策框架,以重新审视、建构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并为基于参与式行动、多主体合作和持续监测的健康场所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本书追根溯源,探讨了健康城市规划和治理的内涵,并为规划纳入健康理

中国城池图录.pdf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对于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急剧变化。长期以来的师徒关系不再,中国更多地作为一个他者受到日本举国上下的系统关注,对中国的各项研究、调查全面展开,成为日本的国家战略。我们当然不能说所有的对华研究都是基于服务侵略中国,但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与此有关。这本资料图集,就是基于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占领军司令部编印的的《支那城池》一书译编而成。全书收录了华北、华中、华东等地100多座城镇的总图,充分体现了

中国城市文化报告2017.pdf

黄昌勇主编的《中国城市文化报告2017》一书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要成果。《中国城市文化报告2017》第一次研发了中国城市文化指标体系,并以此体系为基础建立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广州、深圳、香港、台北等10个城市的文化数据库,这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文化数据库。同时,《中国城市文化报告2017》邀请了海内外城市研究学者对城市文化总体观察、专家视野、案例研究等做

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pdf

本书基于中国城市转型发展视点,对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的主要方面进行系统介绍和分析,为中国的城市治理决策、土地规划管理,以及城市交通、产业、环境和房地产等相关领域提供一份系统的对标城市深度案例。本书阐述的新加坡城市规划与发展经验包含城市(国家)治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两个层面,且自上而下,多方面兼顾,形成城市治理一体化的合理格局,切实发挥了规划的引领作用。本书重点阐述了值得中国城市分析和参考借鉴的四个

理想空间(77辑):特色小镇规划与实施.pdf

本书是理想空间系列丛书77辑。本书围绕近年城镇化进程中发展的新热点——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展开,探讨特色小镇的提出的政策背景、发展历程、规划理念、设计方法,围绕“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策划、空间体系规划、生态建设、文化创新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实践,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与阶段性总结,对今后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具有积极的意义。本书较全面地介绍当前在国内外特色小镇规划设计动态与实践成果。为广大从事规划设计专业

再生:城市与乡村.pdf

本书以“再生”为题,通过梳理时间的线索与空间地理环境,将建筑空间、生活方式与日常器物结合,由四个城市与乡村的改造案例——从杭州湖滨里弄街区的保护与改造、杭州八卦田景区山南基金小镇的创意、浙江龙泉青瓷小镇的乡镇复兴,到大连热电力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再利用,发掘城市小村再生的价值,引发行业思考与实践,书中通过案例探讨了历史街区的保护与价值再现、历史风景区的再生、传统村镇的复兴、工业遗存的保护与再生利用的理

规划建设二十年.pdf

本书立项于 2016 年底,正值我院紧密编制闵行 2035 总规之际,发现闵行需要一本能够囊括近 20 年发展建设成就的图书,来为闵行区的城市建设做一次总结。四年间,从图书立项到策划编制,几易其稿,最终形成囊括闵行概览、产业发展、社会民生、生态休闲、乡村蜕变、地区风采六大章节的综合图书。成为我院为闵行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集成。 本书编制,是在区主要领导的关心下完成的。感谢闵行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城市风险中的保险重塑.pdf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也快速发展,范围从小到大,功能从简单到复杂。而与此同时,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城市问题对城市运行安全造成了威胁。正如城市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城市风险管理,无论是认识还是实践,同样也经历了一个过程。长期以来,保险业在城市风险补偿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城市日益发展,城市风险也呈现出许多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如何从思想观念、全过程风险管理的

我的美丽乡村2040:2014年同济CAUP国际设计夏令营暨上海2040规划国际大学生概念设计竞赛作品集.pdf

每年一度的国际设计夏令营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CAUP 具有国际影响的传统项目之一,2014年夏令营以“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及未来景象为主题。夏令营汇集了国内清华、东南、北林等7 所高校,美英等6 个国家及地区,谢菲尔德、宾夕法尼亚、弗吉尼亚理工等12 所著名大学,景观、建筑、城市规划3 个专业背景的40 余名学生,在中外8 名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临港及崇明的三块基地,在一周时间内展开设计。本书

从城镇体系到国家空间系统.pdf

“国家空间系统”以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和地区大量的城市集聚现象为基点,与我国目前城市地区城镇空间分布的肌理进行比较,论证了传统城镇体系的解体与重构过程——从“松散均布的简单树状结构向跨行政区域、大尺度、高位集聚与低位均布相复合的复杂巨系统结构”演进的“层级进化”过程。尤为特别的是,作者借助于上述城镇体系“层级进化”的演进过程,有针对性地对于我国几大经济带和城镇群的城市空间分布及其演进规律提出了独到